汪润之批网>科幻>末世救亡计划 > 第20章:人工智能何去从
    创造的精髓无关机械,但每一个创造的结果都需要机械来实现,人工智能的存在就是不断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,天启也是让自己更像人类,这样做可以使自己拥有不一样的思考。

    计算机是扩展人类智慧的强大工具。尤其在在围棋比赛中,它帮助我们发现了新下法,扩展了棋路。谁也说不清这是关于人类升华后的思考,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综合思考。

    音乐家们从算法生成的音乐中,听到了在他们潜意识**现但并未实现的音乐。以往人类无法驾驭的数学定理,现在依靠算法也变得唾手可得。

    生成式对抗网络算法,已能创造出可与艺术博览会展出的艺术作品相媲美的作品。回顾很多历史上很多人的生涯,至少以过去天启尚未出现时候的计算机,还没有产生对人类创造力构成威胁的任何东西。

    在人类的经历中,人类一直都举棋不定,人类曾经坚信算法,永远不会生成水平接近人类所创作的绘画、音乐、文学作品,也曾意识到艺术家的行为,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其自身的“算法”,对周围世界所做出的响应。

    机器能否轻易拥有依赖人类思维和智慧,以及所产生的丰富而复杂的响应能力,人类的思维和智慧已经进化了数百万年,问题是这种进化能以多快的加速度发展,天启和人类的思考都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人类认为机器学习的新思想,挑战了许多关于机器永远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传统论点。

    机器学习不需要程序员理解,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歌曲的,因为算法可以自行获取数据并学习。

    这样的学习使我们对人类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了新的认识。但这种“创造”是否只会带来更多的“重复物”,这也是一个众人所思考的问题。

    算法是如何从正在学习的数据中跳出来看问题的?即便有许多疑问,人类还是能看到在艺术世界中,还有开发出未被触及的新领域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音乐家接纳算法生成的曲子作为他音乐的一部分,最终为他带来了一种即兴演奏的新方法,这种结合的方式似乎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

    许多人会认同,探索型创新和组合型创新可能是算法能够实现的,因为其依赖于人类早前的创造力,算法会扩展或组合这些创造力。

    但传统观念认为,用算法产生变革型创造力似乎是不可能的,一个被束缚于系统内部的算法,怎能找到突破自我的方法,进而做出一些令人惊喜的事情呢,天启也是觉得有些无奈,在这个时候她忽然意识到。

    人工智能所缺的,是人类独有的灵感和创造力。

    人工智能新的应用,展现了人类如何创建打破规则束缚的元算法,以及后续会产生什么效果,变革型创造力并不是无中生有,实际上它是在“扰动”现有的系统。

    那么问题来了,由元算法生成的新算法还是程序员所创造的吗?

    科学家开始认识到,真正的新事物可脱胎于旧事物的组合,而整体的行为远比构成它的部分复杂。

    目前科学界对涌现理论?较为推崇,它是对还原论观点的纠正。

    在还原论观点中,一切都可以还原成简单的原子和基本规律。但人类发现意识和水的湿润特性都应归为涌现现象,因为一个单一的水分子不会有湿润的特性,只有一组水分子在某一时刻作为整体才具有湿润性。

    类似地一个神经元没有意识,但许多神经元在一起构成神经网络就可以产生意识。学术上有一个很有趣的推断:基于涌现现象的观点,时间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,它的出现是人类对宇宙认知不足的产物。

    人类应该把那些新的复杂算法产出的结果看作“涌现现象”。这些结果都是创造它们的规则的产物,但这些结果的整体行为往往大于组成它们的各部分的总和。

    天启又想到了关于人类艺术家的事情,一些艺术家,尤其是家一旦开始创作,整个过程就好像自己拥有了生命一般。

    有一种猛烈抨击人工智能创造力的声音是这样的:它无法反思自己的输出,无法判断其是好是坏,是值得分享还是直接删除。

    但是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被证明是可能实现的。人们可以创建具有对抗性的算法,来判断一件艺术品是过于因循守旧,还是偏离了人们所认为的艺术的边界。